close

轉載作文教學-示現的作用 / 王瓊璜示現的作用  / 王瓊璜 示現是一種能充分展示作者心靈視野的修辭技巧。運用示現的修辭技巧來敷采構思,不僅能令文章內容尺幅千里、恣縱吞吐;它更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把過去的情景拉回來,或把未來的情景,預先架設在眼前,甚至把遠方的事物,遷徙過來,擺在讀者眼前。就彷彿變時有方、縮地有術,給讀者更遼闊、更鮮活、更親切有味的感受。 對於示現,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曾加以生動的描述: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劉勰首先引《莊子》讓王篇中「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的話,指出一個人的身體,雖受現實條件的限制,但精神卻能無遠弗屆,飛越時空的長距,到達自己希望到達的領域。因此,人在靜靜思索時,思路可以遠接千年;臉上的表情悄悄的變動,視覺可以遙通萬里。這正指出神思在時間及空間方面的超越功能。所以,一個好的文學工作者,能於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把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聲響在語言文字中呈現;能於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把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景象藉語言文字映現。這正是「示現」的妙用啊! 示現依其性質,可分為追述的、懸想的、預言的三種,茲分別說明於下: 一、追述的示現,即是歷史的回顧,過去情境的再現。例如: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瀖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這是杜甫看到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劍,回憶起他童年時看到公孫大娘舞劍的情景,從觀者如山,寫到劍光閃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健若「群帝驂龍翔」,再寫到舞罷劍收,江海凝清。一切情景,如在眉睫之前。這即是追述示現的寫法。又如: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划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這一段文字其實只是作者追述自己的經驗罷了,但他卻要「你」去買一支小船,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做「你」的夢,去聞槐花的香味,去聽魚群的唼喋聲。這是觸覺、視覺、嗅覺、聽覺多方面的追述示現,十分引人入勝。 二、懸想的示現,即是把想像的事情,凌空懸想成像真的在眼前一般,它能增加文章的廣度和趣味。例如: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杜甫「月夜」) 這是天寶十五年,杜甫為胡兵所俘,淪陷在長安時所作。杜甫懸想在鄜州的妻子,正在望月懷人,深夜獨坐,月光照在臂膀上的情景,他不說自己的痛苦,卻關心妻子的悲傷;進而又想到兒女年幼,還不會憶念在長安的父親,更不懂得母親看月的心情是在想念他們的父親,借小兒女形容出妻子的孤獨,這正是「心已神馳到彼,詩從對面飛來」。詩人的設想和想像,合情合理,比照直說自己如何看月憶人,更覺情深一往,愛意彌堅。這般的「設身處地」,即是懸想的示現。又如:   我初次入川,是沿寶成鐵路進去的。已經看了那麼久的黃土高原,連眼神都已萎黃。山間偶爾看見一條便道,一間石屋,便會使精神陡然一震,但它們很快就消失了,永遠是寸草不生的連峰,隨著轟隆隆的車輪聲緩緩後退,沒完沒了。也有險峻的山勢,但落在一片灰黃的單色調中,怎麼也顯現不出來。造物主一定是打了一次長長的瞌睡,把調色板上的全部灰黃都傾倒在這裡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記》)   其中所謂的「造物主一定是打了一次長長的瞌睡,把調色板上的全部灰黃都傾倒在這裡了」,即是由示現中,想像一個可能的錯失,讓文思增添出實入虛的變化。   三、預言的示現,即是把未來的情景,預先架設來寫。例如:   種密移疏綠毯平,行間清淺穀紋生。誰知細細青青草,中有豐年擊壤生。(南宋范成大:插秧)   這首詩一、二句描寫插秧的實景,三、四句作者發揮想像力,由近推遠,由小觀大,由眼前描摹未來,於是自無聲的青嫩秧苗上,聽到慶豐收的歡樂歌聲,瞧見鑼鼓喧天笑逐顏開的熱鬧場面。這種跨越時空的呈現,即是預言的示現。又如:   綠葉叢中紫羅蘭的囁嚅,芳草理鈴蘭的耳語,流泉邊迎春花的低笑,你聽不見麼?我是聽得很清楚的:她們打扮整齊了,只等春之女神揭起繡幕,便要一個個出場演奏。現在她們有點浮動,有點不耐煩,春是準備的,等待的。(蘇雪林:青春)   這一段話是用擬人的手法,寫春臨大地時,百花待機而動,即將出場的景象,這亦是預言的示現。   綜上可知,示現是創作時敷采構思的重要觀念。人類的想像力雖然根源於現實,卻最不願意被現實所束縛,也因此,人人都喜歡聽故事、看戲劇,因為在聽故事、看戲劇的當時,想像力可以天馬行空的任意馳騁;人人都嚮往理想,都喜歡塑造自己心目中的香格里拉,因為那種理想的境界正符合他內心的想像和願望。示現修辭法的好處正是能打破時空的限制,使不聞不見的事物,全變成可見可聞,它符合人們的需求,給予讀者以滿足。由於示現,我們從莊子的逍遙遊、齊物論中,看到了鵬飛萬里,聽到了天籟齊鳴;由於示現,我們從史記的鴻門宴、垓下圍中,看到了劉邦的窘態,聽到了項羽的悲歌;由於示現,我們在陶淵明的詩文中,看到了世外的烏托邦,聽到了雞犬桑樹顛。巧妙的運用示現修辭創作,任何「小題」皆能「大作」,它不僅能令文章躍動跌宕,翻出新趣;更能開展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的生動情境。總之,示現之妙用大矣!   引導小朋友用示現修辭法寫作,其實並不困難,因為對小朋友而言,他們的想像原本就是飛騰的、浮想聯翩的。請看法國文豪羅曼羅蘭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段話:「他在家裡,坐在地上,手攀著腳,他剛決定把草毯當一條船,地磚當一條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會淹死。別人在房裡走過時全不留意,使他又奇怪又生氣。他拖著母親的裙角說:『你看!這明明是水,應該從橋上過。』——所謂橋是紅菱形磚中間的一道道溝槽。——母親聽也不聽的逕自走過了。他怪覺難受,好像一個劇作家看見觀眾在上演他的作品時交頭接耳一樣。」又「人家想不到在一塊木頭或一根扭斷的樹枝上面,對他而言就有很奇妙的境界含蘊其中。樹枝或木塊在籬垣下面就有,不然攀折一根也行。這真是一支神仙棒,要是它直長的話,便成為一根矛或一把劍,只要揮舞一下就可以顯出一隊人馬,克利斯朵夫便是將軍,身先士卒,為他們做表率,他衝上山坡去襲擊;要是樹枝柔軟的話,便變成一條鞭子,克利斯朵夫騎著馬跳過危崖絕壁,有時馬滑跌了,騎馬的人倒在溝壑裡,狼狽不堪,呆望著弄髒了的手和擦破了皮的膝蓋;要是那棒是很小的話,克利斯朵夫就做樂隊指揮,他是隊長,也是樂隊,他指揮,他也歌唱,隨後他對灌木林行禮;綠色的樹尖在風中搖曳,恰像無數聽眾的人頭。」這樣的經驗大家是不是都似曾相似呢?在我們小的時候,不都有過類似的幻想嗎?所以,小朋友是不缺乏想像的,對他們而言,萬事萬物,不管是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抑或動物、植物,都和人一樣有生命、有感情、有喜怒哀樂,它們就好像是兄弟姊妹般的親切;小朋友所欠缺的只是不知如何將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有條理的、適得其時的形諸於文字而已。因此,教師的工作,就是隨機的、適時的加以引導。依筆者的經驗,教導小朋友,教師並不需要告知以修辭的理論,只要多舉實例,並在文章的細節處提問題加以啟發,引導小朋友深入的去描繪內心的感受或想像力即可,   一般而言,追述過去所發生過的事物的文章,皆屬於追述的示現。如「可怕的地震」、「最難忘的一件事」、「一次教訓」、「拔牙記」、「春遊陽明山」……等。而作者運用感官的觀察和想像,把未來的事活神活現的描述出來的文章,皆屬於預言的示現,如「暑假中想做的一件事」、「等我拿到了壓歲錢」、「二十年後的我」……等。如果是將想像中的事,描述得像真的發生在眼前一樣,這即是懸想的示現,如「假如我是魔術師」、「如果我長了尾巴」、「如果我是一隻小小鳥」……等。   但在這兒,筆者要特別強調心理活動的描寫。心理活動是無聲的語言,正因為它是無聲的語言,所以大部分的小朋友不會深入去探索內心產生喜怒哀樂等種種反應之緣由,也因此所描述出來的心理活動就顯得浮面且含糊不清,無法嵌入讀者的心坎兒,觸動讀者內心深處那根最纖細的神經。如果教師引導時能善用示現修辭法,則小朋友的表現將會大大的不同。好比「我做錯一件事」這個題目,一般小朋友的寫法大概如下:   前幾天,爸媽有事出去,留我一人看家,我閒著沒事,就打起球來,一不小心,把媽媽心愛的花瓶打破了,我好害怕呀!趕緊把碎片掃掉。   瞭解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人類「害怕」的情緒是學來的。一件事情的發生會引起我們「害怕」的情緒,不外乎:(一)此人曾親身經歷過、或見過類似的事件發生時的可怕現象,而引發對眼前這件事之聯想。(二)確實了解眼前這件事之嚴重性。以這段文章為例,作者會害怕,一定是曾經經歷過或見過「犯錯」而引發父母「震怒」的情景;再者,他內心一定很清楚打破花瓶的嚴重性,而這樣的嚴重性一定和媽媽有多「愛」這支花瓶成正比。了解於此,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來引導小朋友深入的去探討事情的來龍去脈及心靈上的細微反應。好比:「為什麼打破這個花瓶,你內心會害怕?」「你是不是也曾經打破過什麼東西或做錯了什麼事被媽媽處罰了?媽媽是怎麼處罰你的?」「你如何知道這個花瓶是媽媽心愛的東西?媽媽是怎麼樣的愛它?」「打破花瓶這件事如果讓媽媽知道了,你猜猜媽媽會有怎樣的表情?她會怎樣的處罰你?」「害怕的時候,你有怎樣的表情?有怎樣的動作?你覺得你的心臟跳動和平常有什麼不一樣?你全身的血液流動、你的手腳感覺和平常有什麼不一樣?」「打破花瓶的時候,你腦子裡有沒有轉過好多個念頭?如老實承認、詆死不承認、湮滅證據……等,最後你決定採取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云云,討論過這些問題後,小朋友可以寫作的材料就變多了,然後教師再引導小朋友有條理的、清楚的將這些內容描述出來,好比: 前幾天,爸媽有事出去,留我一人看家,我閒著沒事,就在客廳裡打起球來。打著打著,玩著正起勁的時候,突然「ㄎㄨㄤ ㄌㄤ」一聲,擺在茶几上裝飾的花瓶在我的變化球下已變成了一堆碎片,我簡直嚇壞了,全身瑟瑟發抖,手腳都不聽使喚了。我竟然把媽媽最心愛的花瓶打破了,我該怎麼辦?這個花瓶是七年前外公去歐洲旅行時,從義大利威尼斯買回來送給媽媽的禮物,外公已過世三年了,我常常見媽媽撫摸著這個花瓶發呆,我想媽媽一定是睹物思人吧!但這個珍貴的花瓶卻被我打破了,我該如何向媽媽交代?合上了眼,我彷彿看見媽媽氣得滿臉通紅、圓睜著雙眼,正拿著一根棍子,在我身上不停的揮動著,留下一條條深紅的痕跡,嘴裡還大聲的罵著,罰我做數學、背課文、禁足一個星期……。我越想越怕,心想:乾脆來個死不認帳,先把花瓶的碎片掃掉再說。 這一段文字是不是比前一段生動、豐富許多,而且還成功的運用了追述的示現及懸想的示現。最主要的是那種種心靈的細微反應,原本就是小朋友都有過的親切經驗,教師只要負責去引導它、觸發它,久而久之,作文簿上就會冒出可愛的花朵來。 示現修辭在寫作中有其重要的意義,「文之思也,其神遠矣」,它能令我們突破時空的限制,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任意馳騁才能,所謂「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如此必能寫出內容豐富、背景開闊、人物豐滿、情文並茂的好文章來。(本文作者為台北市文昌國小教師)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x55554 的頭像
    xx55554

    水晶指甲

    xx555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